版面速览 | 8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太平洋在线 145 0

版面速览 | 8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1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守好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贵州省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侧记

初秋的太平洋在线太平洋xg111梵净山,层峦叠翠,绿水潺潺,八方游客竞相“打卡”。

8月15日,贵州省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铜仁市江口县举行。清晨,梵净山脚,上百位与会人员分别走进国家储备林省级示范基地、寨沙侗寨、世界自然遗产展览馆、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共赏生态之美、共话绿色发展。

在江口县,一个个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故事正在上演,已然成为贵州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的一个个生动缩影。

厚植理念 守山护水绿家园

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展览馆,“90后”讲解员何娇通过孤岛效应模型图及3D模型,生动形象地向前来考察的与会人员讲解梵净山神奇的形成过程。

展览馆内,琳琅满目的动物模型和植物标本,全面展现着梵净山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与会代表一边听讲解,一边观察各类珍稀野生动物模型,近距离与“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来一次亲密接触。

“8年多的讲解经历,让我太平洋在线手机版深刻认识到,梵净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必须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它!”家住江口县太平镇新街村的何娇说,她为能给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讲解梵净山而自豪。

梵净山拥有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古老孑遗植物的重要庇护所、珍稀濒危动植物理想的栖息地、特有生物分化发育和保存的重要场所。

2018年7月,梵净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曾经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梵净山,自此声名远播。

“梵净山申遗成功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这给梵净山的保护增添了不小‘压力’。越是如此,我们就越是要加大保护力度。”已守护梵净山20多年的林管员队长张树成,随身携带着巡护记录本,里面记录着他和队友们每天进山巡护的详细信息,厚厚的记录本,每一页都是他们守山护水的生动实践。

展开全文

在梵净山,像张树成这样默默无闻的守护者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保护梵净山献计出力、添砖加瓦,成为保护梵净山最深厚的力量、最坚实的基础。

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分布着以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为代表的2760余种野生动物和4390余种植物,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好华中动植物基因库,让绿色发展基因在黔中大地永续传承。”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高级工程师罗和平表示,全省各地都应该积极学习江口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源源不断的生态宝藏。

产业推动 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

在太平镇苗匡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里,一个个藏在林间的蜂箱错落有致,楠木长势喜人,林下鸡和林下鹅在林间“尽情撒欢”,享受着良好生态的馈赠。

“近年来,江口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利用42.52万亩国家储备林资源优势,优化调整林分结构,在此地大力发展以黄精为主的梵净山道地中药材林下经济,适度发展‘林+蜂’‘林+中药材’等‘林+N’产业模式,做好森林文章。”江口县林业局局长吴乃刚向前来考察的与会人员介绍,目前该基地规划面积4200亩,已完成“林+黄精”1700亩、“林+蜂”500箱。据估算,项目可辐射带动当地农户248户1327人通过务工、管护、利益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

生态资源,对于生活在梵净山脚下的江口人来说,是最大民生福祉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江口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

在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抹茶巧克力、抹茶水、抹茶面条等系列抹茶产品茶香四溢。该公司副总经理刘海说:“好生态种出好茶!江口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为培育高品质抹茶原生基地赋予了天然优势。”

目前,该公司在全省已与61家茶叶生产企业签订联盟协议,有14万亩达到欧盟标准的专属茶园,其中在铜仁超过4万亩,抹茶产品畅销国内外。2022年,该公司产值达2.57亿元、同比增长20%,销售1.4亿元、同比增长39%,出口0.39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抹茶出口世界第三。

“一路参观后,感触颇深。江口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不仅增加了生态旅游、生态茶业等经济增长点,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泉动力,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省水利厅河湖长制工作处的赵双成说。

因地制宜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走进青山环抱、茂林掩映的寨沙侗寨,一家家农家乐、精品民宿精致典雅,庭院的花草绿植散发清香。在圆润石头铺就的巷道旁,清澈小溪流水潺潺,前来考察的与会人员放慢了脚步,细细感受独具韵味的侗家风情。

“曾经在外务工多年,却赚不到多少钱。这些年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我们回家开起农家乐,吃上旅游饭,一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怡泉农家乐老板夏泉发介绍,最近是旅游旺季,每天的房间都是爆满,有时候还忙不过来。他感慨地说:“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这里的好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永不枯竭的绿色“宝藏”。寨沙侗寨依托周边的梵净山,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线路,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寨沙侗寨经营农家餐饮33家,民宿客栈42家,旅游商品6家,演艺场所2处,旅游从业人员365人。2022年,接待游客29.52万人次,过夜游客8.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96.51万元。

“此次活动给了我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好机会!”安顺市发改委环资科科长薛家兴表示,从江口县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学到了很多经验做法。回去后,会认真总结,根据安顺市实际,因地制宜施策推动安顺市破解在“两山”转化中的“四个难”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好安顺良好自然生态优势,依托黄果树大瀑布等优质自然资源,提升旅游体验感,推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引领,大力支持航空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江口县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随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的不断探索,一幅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版面速览 | 8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2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8月18日,在岑巩县龙田镇代店村,金灿灿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与蜿蜒的河流、葱郁的林木相映成景,宛如画卷。

近年来,岑巩县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进行杂交水稻制种,辣椒、中药材种植增加收入,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胡国鑫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青山绿水引“客”来 

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在凉都“安家”

一场大雨过后,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又恢复了宁静,一只躲在杉树上小憩的苍鹭察觉到雨后云开,展翅跳跃,俯冲飞行到另一边的灌木中。在岸边等候多时的摄影爱好者范春华记录下了这一幕。

来自成都的范春华自诩是凉都六盘水的“候鸟游客”,每年的夏天他都会来六盘水住上一个月,观鸟是他在避暑游期间最喜欢的项目。“我每天早上都要来明湖走一走,这些年陆续拍到了长脚鹬、牛背鹭、翠鸟等鸟类,还有很多新来的鸟没有拍到。”谈到来六盘水旅居的体验,范春华最大的感受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安家’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

范春华的观感并不是空穴来风。前不久,六盘水市林业局召开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新闻发布会。据调查统计,六盘水市具有野生动物共计974种,主要包括两栖动物24种、鱼类53种、爬行动物21种及亚种、鸟类196种、兽类31种以及昆虫649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穿山甲、林麝、小灵猫等各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六盘水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中心工作人员唐冬艳热爱和野生动物打交道,在工作中不断遇到“新朋友”。今年5月,唐冬艳在盘州市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等到了黑眉长尾山雀的现身,此次拍摄属贵州省境内首次记录。“黑叶猴、眉纹天蚕蛾、黑颈鹤、红嘴相思鸟……野生动物新面孔增多,映照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发展成效。”唐冬艳说。

“珍稀物种频频现身,得益于六盘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六盘水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市自然保护地工作中心主任丁武福介绍,野生保护类动物对生存环境非常敏感挑剔,哪里生态好,它们就在哪里定居。六盘水植被的增加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减少也为它们的繁衍和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让野生动物在凉都的“定居生活”愈加美好,六盘水市不断完善保护制度,编制实施了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规划。目前,全市森林面积922万亩,森林覆盖率62%,湿地保有量达12.26万亩,拥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18个,杜鹃公园1个。

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越来越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在六盘水落户,种群逐渐扩大,这是生态逐渐向好的生动体现,也是六盘水越来越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鲜明成果。

贵阳:治理母亲河 只为一湾碧水

退休后的王家华有个习惯,每天早餐和晚饭后到南明河畔散步,作为在南明河畔长大的贵阳人,他对这条河流有着特殊的感情。

南明河是贵阳人的母亲河,也是贵阳市重要的文化旅游符号、经济发展主轴。曾经,随着贵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南明河流域生态“欠账”增多,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一度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南明河治理既是环境问题,更是群众关切的民生热点。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明河治理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连续启动几轮综合治理,使南明河状况有所改善。但受限于当时治理条件,治理效果与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

“南明河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一的工程性措施,只会让南明河治理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死循环。”贵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因此,在南明河治理上,贵阳市按照“在污水处理能力上做加法、在污水排入量上做减法”的思路,发挥“一张蓝图绘到底,毫不松懈抓落实”的精神,对南明河进行综合治理、精准施策。

为彻底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模式,2012年,贵阳市在前期“南明河三年变清工程”基础上,制定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有序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面源治理等工作,南明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7年,贵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南明河“除臭变清”工作目标,制定《南明河除臭变清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打响解决南明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攻坚战。

2017年至2022年,贵阳市累计投入80亿元,按照“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原则,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线污水量大的区域就地就近新建20座再生水厂,解决了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原有“末端兜底”向“前端减量、沿途分处”方式转变。

此外,南明区还集中力量开展市西河、贯城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清淤、河床改造、调水补水、景观提升等治理工程,截断污水,修复水生态系统,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对南明河沿线38条排水大沟治理。通过采取截污治污、沟口改造、河道清淤、栽种绿植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截污沟和污水处理厂负荷。

目前,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厂有33座,污水处理能力从2017年的99万吨/日提高到如今的183.5万吨/日;南明河沿线的再生水厂每天可向南明河提供150余万吨生态补水,年补水资源达5亿余吨。

在科学有力的治理下,南明河核心段淤积重、水变黑、臭味浓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流自净能力得到强化,南明河流域各项治理目标逐步落实,水质明显提升;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生动植物种群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生植物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高,沉水植物覆盖率由15%提高至80%,南明河又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站在南明河畔的甲秀楼,看到南明河一改往日旧颜,河水清透、美如画卷,王家华赞叹不已:“如今的南明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生态快讯】

7月全省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

都匀铜仁凯里居前三

本报讯 (记者 王瑶)8月14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根据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通报显示,7月,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100%;全省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9%。

1至7月,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3%,全省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4%。

依据《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行排序,7月,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前三名分别为都匀市、铜仁市、凯里市;1至7月,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前三名分别为都匀市、凯里市、兴义市。

7月,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从第1名到第9名,含并列)为:印江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都匀市、江口县、务川自治县、镇远县、剑河县、万山区、雷山县;1至7月,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1位(从第1名到第9名,含并列)为:荔波县、罗甸县、务川自治县、独山县、三都自治县、正安县、都匀市、龙里县、德江县、丹寨县、册亨县。

渝川滇黔四省市检察机关

开展乌江联合巡河活动

本报讯 (记者 王瑶)8月14日,渝川滇黔四省(市)检察机关在乌江开展联合巡河活动,共护乌江流域生态环境。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其水生态环境、通航安全、行洪安全状况关系着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此次活动由贵州省遵义市检察院主办,播州区人民检察院、习水县人民检察院承办。

当天,渝川滇黔四省(市)10余家检察机关代表齐聚乌江、赤水河畔,举办“一江一河”流域治理检察论坛,就如何深化“一江一河”流域检察协作达成共识,推进构建生态共治新格局。

渝川滇黔同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2018年11月16日,四省(市)检察机关赤水河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检察协作联席会议在贵州赤水市召开,开启了沿江省市检察机关对“一江一河”流域齐抓共管的先河。四省(市)检察机关建立了一批跨省、跨市(县)检察协作机制,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调查取证等方面广泛协作,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多年来,贵州检察机关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大局,加强制度创新,开展专项活动,助力“一江一河”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当好乌江、赤水河生态检察卫士。

毕节市七星关区

9个“口袋公园”即将完工

本报讯 (记者 张弘弢)毕节市七星关区正在建设的9个“口袋公园”,目前主体建设和景观绿化已全面完成,即将进入收尾阶段。它们分别位于毕节城区洪山路中段、广惠路、箱子街、环城北路、市东街道水西田社区、鸭池镇甘海子社区、杜鹃高架桥、毕节市水电技工学校、归化街道同心社区等地。

8月15日上午,在毕节市水电技校“口袋公园”有不少市民前来散步、锻炼,享受着这片“城市绿肺”带来的惬意。

“公园修好后,我经常带孩子出来玩,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家住附近的市民廖女士说,以前休闲都是去几公里外的毕节市人民公园,但路程较远,现在家门口有了公园,晚上还能过来散步休闲,生活乐趣更丰富了。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每个‘口袋公园’的地形特征配备健身设施、座椅等设备,不断满足市民所需。”七星关区园林服务中心园林工程师宋勇介绍。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是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设施,形成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类型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口袋公园”的建设对于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居民就近游园有重要作用,目的是让公园像“口袋”一样方便使用,成为市民们喜欢去、离不开的“身边公园”。

台江

设立金丝楠木群司法保护基地

本报讯 (记者 王远柏)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为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台江县人民法院在有“中国金丝楠木第一村”美誉的台江县登鲁村挂牌设立“金丝楠木群司法保护基地”。

据了解,登鲁村是一个苗族传统村落。600多年来,登鲁人与茂密的楠木群共同栖居,形成了自然保护与群落发展的独特文化。为保护生态,登鲁苗寨自迁居以来就立下祖训:不得砍伐,违者罚120斤米,120斤肉,120斤酒,宴请全村人吃饭,并当众认错,许诺不再犯。生态环保理念代代相传,村民爱绿植绿护绿。

目前,登鲁苗寨一共有2万多株楠木树,直径20厘米以上的就有960多株,树龄上千年的就有200多株,最粗的楠木4个人牵手都无法合抱。生态良好的登鲁,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首批“绿色村庄”,还被誉为“中国金丝楠木第一村”。

台江县法院将依托“金丝楠木群司法保护基地”,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用司法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阳 金秋时 向秋樾 高艳飞

王瑶 张弘弢 王远柏

编辑 金秋时

二审 尚宇杰

三审 干江东

标签: 贵州 版面 生态 日报 新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